紫卿“纺”蓝队邂逅大理扎染,传承中国非遗文化
苏州8月16日电(通讯员 马羽菲 赵一唯 何怡慧)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,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,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。白族扎染是云南省大理市的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,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,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为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,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,8月12日至14日,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紫卿“纺”蓝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云南大理通过实地探访大理古城、参观大理周城璞真扎染博物馆、体验扎染技艺,亲身感受白族扎染的艺术与文化魅力,学习并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图为白族院落中晾晒的扎染作品 通讯员 王水山 供图
探访扎染之乡,感受白族文化
白族扎染传承的不仅是染色工艺,更是中国千年的历史与文化。大理周城坐落于洱海之畔,因“家家有染缸,户户出扎染”的说法,被誉为“扎染之乡”。随处可见的蓝白相间的扎染布艺将这座古城晕染得充满时光的色彩。
图为大理古城走廊墙壁上悬挂的扎染作品 通讯员 王水山 供图
走进大理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,“三坊一照壁”、“四合五天井”的白族民居风格建筑形式,搭配上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艺让其散发出古朴典雅、灵动秀美的气息。博物馆的中心展区,以突出民族团结为主题,通过富有民族节庆氛围的陈列展览,体现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,以及保护与传承发展白族扎染技艺的共同愿望。在博物馆内,每年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,出于对扎染的喜爱,聚在这里交流、交往、交融,共同体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这里,扎染代表着传统与时尚,是民族文化和审美的返璞归真,有其朴素自然的独特个性。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,毫不张扬,符合人的情致、贴近人的生活、充满人性色彩,是人民勤劳、质朴、善良和乐观、开朗、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。“为什么颜色要如此蓝白分明,就是要我们做事和做人都要清清白白,光明磊落。”扎染的蓝与白,透过千年时光,浸染成为白族人生活的底色。橱柜中陈列着各种图案的扎染工艺品,或苍山彩云、或洱海浪花、或塔荫蝶影、或神话传说、或花虫鸟兽,妙趣天成,千姿百态。超1000多种的图案花纹,蕴含着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。扎染在人们心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。
深入了解扎染,体验非遗技艺
讲解员带领成员们参观博物馆,并介绍扎染发展现状与制作工艺。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多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,染料多采自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,用它做成的天然植物蓝靛沉稳温润,染出的颜色青里带翠,凝重素雅。与化学染料相比,植物染料色泽自然,褪色缓慢,且有消炎保健、防蚊虫的功效。但由于染料制作复杂、成本高昂,如今,大部分染料已逐渐被化学染料代替,而制作植物染料的技术却变得鲜为人知了。同时,手工扎布工作繁琐精细,经济效益低,手艺人日趋老龄化、技术即将失守也是扎染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。
图为扎染体验馆的扎染作品展示 通讯员 王水山 供图
白族扎染是采用民间图案,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,使之成为艺术化、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。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,旧籍曾生动描述了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:“'撷’撮采线结之,而后染色。即染,则解其结,凡结处皆原色,余则入染矣,其色斑斓。”制作扎染工艺品需要严格按照传统16道工序,依次为手工绘图,描图到塑料布,制版,印刷,手工扎花,褪色,去浆,漂白,染色,漂洗,晒干,拆线,漂洗,晾干,碾平。只有经过这16道工序后才算完成一件扎染艺术品。纸上得来终觉潜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紫卿纺蓝队成员在白族老手艺人的耐心教学下,细致学习并尝试体验扎染全过程,深刻领悟这项古老又神奇的手工技艺的独特的温度、情感和灵魂。
图为成员聆听当地白族手艺人讲解如何扎染并准备实践 通讯员 王水山 供图
白族扎染传承千年,于历史长河中绽放其独特的韵律与美感,它的兴衰荣辱也印证着时代的变化万千。现代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为白族扎染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,虽然有一些传承人已经放弃,但也有一部分守艺人仍在负重前行。紫卿“纺”蓝队的成员们,作为新时代青年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学子,在此次实践中走进大理,走近白族,到扎染博物馆了解扎染的前世今生,感受扎染深层次的艺术与文化魅力,学习和体验扎染技艺,为传承与发扬这项非遗文化与技艺贡献青春力量。
图为成员在大理周城璞真博物馆内合影 通讯员 王水山 供图